22 January 2021

澳大利亚现代移民政策的前世今生,这里缘何成为留学移民的天堂?

| NewStars Education and Migration
开始讨论

RiotACT的移民精选专栏跟大家见面啦!每周我们将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澳洲当前移民热点资讯,堪培拉政策动态、以及移民相关的热点信息。本周的移民专栏,是由纽星达教育移民堪培拉办公室主管Victor Lin带来的「Victor说」,将带大家穿越澳洲现代移民政策形成的前世今生,围观波澜壮阔历史中充满戏剧性的关键事件,本篇为上篇,完整文章敬请关注每周移民专栏哟。

我在定这个选题的时候深吸了几口澳洲纯氧,心里打了几十个纠结,有没有必要这么自讨没趣,定个这么高能耗的主题来写,可又想想我们天天说澳洲自由开放,政策包容,社会多元,难道不好奇这一切的形成究竟是既定的轨迹还是历史的偶然?

对于每年不断涌入澳洲的留学生以及前赴后继的移民人群,会不会想了解到底是什么样因素与历史渊源促使澳洲成为今天的留学与移民的天堂?

答案绝不是“澳洲地广人稀所以政策使然”这么简单,今天我就打算挑战Mission Impossible,用一篇数千字微文,带你穿越澳洲现代移民政策形成的前世今生,一起围观波澜壮阔历史中充满戏剧性的关键事件。

占用你几分钟后,相信你会对澳洲现在的移民政策更填几分敬意,也多几分思考。你也可以小得瑟一下炫耀你的新GET,朋友一起胡诌,聊到川普的入境限制令时,你可以故作淡定地慢慢引出高论“纵观历史,澳大利亚也是有过白澳政策的…….”。那么你的故事就该从百年前的澳洲联邦成立说起。

  • 澳洲联邦与白澳政策

图片:网络。

澳洲虽然是一片有上古神兽—鸭嘴兽的古老土地,可我们今天熟悉的澳大利亚—澳大利亚联邦却是非常年轻的。1901年的1月,澳大利亚第一届联邦会议在墨尔本的召开才标志着现代澳洲联邦的开始。

以总理埃德.蒙巴顿为首的第一届政府对这个国家充满期望,他们认为澳洲没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遗留问题,是个崭新且生机勃勃的国度,他们的目标是将刚成立的澳洲联邦打造成为乌托邦,建立一个有别其它国家的全新现代民主的体制。

一切听来是如此高尚,可历史却常常充满反讽的设计,这些执政者那股白人至上的精英思想,以及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使得他们得出结论是:澳大利亚想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甩掉其它落后民族,建立一个以英国人与英国后裔为主的高度单一的纯白人社会。

本质上这和后来纳粹德国其实是一个认知水平,希特勒认为德意志是世界最优等的民族,世界将受益于他们的统治,只是德国的手段是用集中营,澳大利亚的政策是“隔离墙”。

被澳洲联邦的领导阶层认为该被舍弃的非白人族群,当时在澳洲利亚已经形成规模,其中有代表性的如在北部地区从事珍珠采集的日本渔民,在布里斯班农场甘蔗园里劳作的南太平洋岛国土著,以及在墨尔本由于淘金热而逐渐形成规模的华人群体,甚至还有这片大陆原有的主人—澳洲土著。

1901年9月26日,《移民限制法案》获得通过,使得这一种族歧视性观点上升到立法的高度,自此澳大利亚开始慢慢升起高高的城墙,阻止外来有色人种进入澳洲,同时又开了个后门,无情地将境内的其它族群清理出门,这过程中发生了太多家庭分离的悲剧。

为了达到阻隔特定群体入境的目的又不想直接公告天下:“我们澳大利亚联邦不欢迎且歧视有色人种“,有碍国际声望。澳洲政府冠冕堂皇地引入了“50字听写测试”,就是所有入境澳洲的人士都需要进行语言测试。

测试的形式是海关人员会给入境者进行听写测试,读一段50字左右的文章,被测试者需要全部书写出来,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是这是比今天的雅思9炸还要难通过的语言壁垒。

因为它的目的就是不让一切非白人申请者通过,听写内容难度可以自动调整,永远会高出被测试者的水平,就算申请人侥幸通过第一次测试,考官还会继续加题,甚至考查其它“白人”语言,比如法语。正如最难叫醒的是装睡的人,最难通过大概也就是不想让你过的考试,多少人一开始还抱有一点幻想,最后都无功而返,白澳政策通过这么一个小小测试开始慢慢实施起来。

  • 一战与凡尔赛会议

图片:网络。

一战是澳大利亚作为一个国家第一次参与的世界性大事件,澳新军团(澳大利亚/新西兰)作为大英帝国的一部分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其中澳洲军人在土耳其战场的应勇表现还被认为是澳大利亚国家集体荣誉感形成的代表事件之一, 4月25日的法定假日-澳新军团日由此而来,澳币百元大钞上印的莫纳什将军的边上背景也是描绘一战战役。

对于偏居南太平洋在又刚建立联邦的澳洲,当时这种刷存在感的举动确实是必要的,但这种被关注后的自我膨胀也呈现得非常明显,特别是在当时的总理比利.休斯的身上,一个坚定的白澳拥护者。作为战胜国,休斯率领澳洲代表团趾高气昂地参与了在凡尔赛宫举行的巴黎和会(1919),在这长达六个多月的和会上发生太多故事,比如它触发了在中国的五四运动,而初次登堂入室的澳洲也以一种很特别的方式留下自己的注脚:与日本拉了仇恨。

作为当时强势崛起的亚洲霸主日本,希望在这么重要的大国聚会上,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主座,日本代表团提出希望与会西方各国承认“种族平等”,想借此间接宣示世界秩序不只是美英等白人国家说了算,日本人也该有份。

会上的大佬美国与英国怕与日本正面对峙撕破脸,损害其在亚洲利益,可又内心实在不又想承认什么种族平等,就让当时澳洲一心想着维护白澳政策的澳洲做了出头鸟, 实际上承认日本的种族平等诉求就等于宣布澳洲白澳政策的荒谬。 因此,澳大利亚代表团就这样一半主动一半被动地成为这一项议题无法进行的最大阻力。美英就和日本说,澳大利亚要是不同意,他们也不好做,其它国家就说我们其实没意见,主要是澳洲佬反对且脾气还很大。

于是,日本代表团就企图与澳洲代表团直接对话,可三番五次都被休斯回绝,最后彻底得罪日本人,气得日本代表团拂袖而去,心想早晚弄死这些“乡巴佬”,这也为后来的二战日本轰炸澳洲埋下伏笔。甚至有历史学家发挥合理想象大胆推论说,就是由于日本在凡尔赛会议上受到土澳霸道羞辱,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认定西方国家是不会接受日本崛起的地位,加上当时大和民族日益膨胀的野心与扭曲的欲望,终于邪恶的小宇宙爆发,走向军国主义,酿成后来历史惨剧。

  • 英国移民计划

回到国内,为了继续推行深化白澳政策,澳大利亚政府迫切需要更多的白人,政府再次向自己的母国英国投去目光。

大英帝国此时也想在一战后加强对于各个殖民、管辖国家的控制,而澳洲利亚作为日不落帝国中最大的版图之一,那么点人确实是不行的,所以英国政府决定出钱出力,号召国内人民去澳洲,当时的宣传把澳洲描述为一个阳光充足与土地广袤的乐土,成千上万的英国人就这样怀着“澳洲梦”,远渡重洋,一批批涌入澳洲的农间。

到了之后,这些人才发现与已经高度都市化的英国相比,澳洲就是个荒芜的大农村,不少人只好放下绅士、淑女的身段,从农民做起,开始他们的拓荒,澳洲后来不少的农场就是由这一批英国人建立起来的。这一计划为白澳政策注入了活力,直到1933全球金融危机,全球经济萎靡不振,英国政府国库也大大缩水,政策资助的大规模澳洲移民计划也慢慢搁浅了,直到二战爆发。

  • 二战与移民政策调整

还记得被气到呕一口血的日本吧,他将那一口血吐在了一块白布的正中央,挂了起来,开始了他的复仇与宣泄, 此时二战已全面爆发,日本横扫东亚,想起当年的巴黎之耻,怒火中烧,1942年2月19日,日本派了一组200架轰炸机群,飞向澳洲,轰炸了达尔文,造成澳洲本土最大的一次战争伤亡,也是本土第一遭到的外来侵略(如果不算库克船长登陆及后续类似事件的话)。

所幸的是日本此时兵力分散不足以全面入侵,随后在美国的协助下,澳洲做为太平洋反攻基地,得到支援,躲过一劫。

战后的澳大利亚政府深刻认识到两个问题:

1. 大英国已经靠不住了,二战期间,澳洲兵团更多的是被调去支援英国的欧洲战场,而当自己本土遇到袭击时,英国的反应太慢、支持也实在有限。

2. 澳大利亚需要更多更多的人,才能保护自己,接下来万一战事再起,此时仅有700万人口的澳洲难以守住自己的边疆。

这决定了澳洲接下来的移民政策,也促成了移民局的成立,澳洲现代移民历史即将拉开序幕,可以说日军轰炸达尔文,意想不到地在澳洲移民限制的高墙上炸出了一个洞。

  • 移民局成立

图片:网络。

战后,在一片恐惧外部入侵的氛围中,政府迅速行动,成立了国家移民局,并委任了第一任澳洲移民部长—卡尔维尔,大家后来熟知的the Department of Immigration此时开始运作。

而移民局的任务也非常明确:大幅度拉升澳大利亚的人口数量,部长卡尔维尔将引源重点锁定此时满目疮痍的欧洲,刚刚经历了二战的欧洲大陆有接近一百万人无家可归,其中不少人是年轻力壮的青年或是带有技能的知识分子,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他们大部分都是白人。

这时的澳大利亚已经是一个英国人及后裔为主体,且人口的99%为白人的“白澳”社会,保守、狭隘的种族隔绝观点已成为主流,对于移民局的新政策社会上保持着高度的警惕。移民局为了能够缓和民众的担忧,开始设计他们的“波罗的海”公关计划。移民局派官员到欧洲现场进行面试挑选,被选中者需要与政府委托的公司签订劳务合同作为前往澳洲的一个条件,这可以算是最早的州政府担保和雇主担保的混合体了。

移民局从当时大量申请者中,精心挑选了以高颜值著称的波罗的海人登上第一艘前往澳大利亚墨尔本王子港的游轮,到达当天随着媒体广泛报道,人们看到走下游轮的是一批批看起来很得体端庄、男帅女美的白人群体,开始慢慢对移民局的高品质白人移民计划感到放心。此时到达澳大利亚的移民人群,虽然不只是英国人了, 但还是白人群体,随后数年,近二十万人欧洲移民到达澳大利亚,不少意大利和德国籍移民就是此时来的。

澳洲随着其它欧洲国家白人的涌入,社会开始变得相对多元,可黄种人还是没有自己的空间。二战期间不少亚洲难民逃到澳洲,还积极参与了二战后方的支援与建设,在战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仍逃不过遣返的命运,此时的澳洲仍不是他们的家。

图片:网络。

  • 法律的挑战

在诸多二战后面临遣返的案例中,“欧齐夫案” O’Keefe Case 注定有着不平凡的历史意义。1944年,日本入侵印尼时,安妮一家人作为难民逃到了澳大利亚,并在当地安家落户,安妮的丈夫积极投入支援澳大利亚的战事并不幸牺牲于战场, 他在临行出发前曾交代他的房东英国人欧齐夫要尽一切保护他的家人。这一先见之明在后来起了作用,战后的1949年

移民局找上门,并通知根据移民法,安妮和她的孩子们需要被遣返。欧齐夫和安妮协商后,决定娶安妮为妻,这样安妮一家就可以成为英国籍,并继续合法留在澳大利亚。

这个事情随着媒体的报道成为令人关注的事件。一方是执行白澳政策、正在全面遣返战亚洲难民的移民局,对于他们而言这是不能过容忍的反面案例,只会鼓励更多人想办法“赖”着不走。一方面是安妮一家对于自己权利的坚持与社会上的宗教团体、人道组织的支持。这一争执一起延烧到澳洲最高法院,最后高院判定欧齐夫一家胜诉,可以继续留在澳洲,这是法律上第一次对于白澳政策的反击成功,也标志者白澳政策开始出现法理上的裂缝。

  • 孟希斯时代

1949年12月,澳大利亚后来任期最久的总理孟希斯上台,骨子里极端推崇英国化的他继续了此前的移民政策,五零年代,已经对欧洲开放的澳大利亚开始涌入大批的南欧人,肤色不再只是白色,开始出现了棕色,白澳的颜色界定开始有些模糊。

依然保守的移民局不会袖手旁观,根据这种情况推出了人类历史上最荒谬愚蠢的规定之一 — 75%白人规定,移民者需要提供家谱来证明他们的欧洲白人的后裔,来判断他们是至少75%以上的白人,这个人种成分的政策是澳洲移民历史上的一个可耻污点。正是更多国家的移民来到澳大利亚,才带动了50、60年代的经济迅速发展,这也无疑是对澳洲联邦成立之初所判断的单一白人民族构成才能使得社会发展的巨大讽刺。

  • 亚洲来的学生

1950年代,共产主义在欧洲、亚洲不断扩张,西方国家都惧怕这股红色入侵,这时的澳大利亚是一个有800万人口的富裕白人国家,出于同样的意识形态恐惧,澳洲利亚积极参与了“科伦坡计划”,一个表面上西方发达国家是给予亚洲国家教育、技术援助,实为通过影响亚洲年轻人的价值取向、意识形态认可,从而达到略化共产主义的计划,可以理解成为“和平演变”。

澳大利亚政府在此时向亚洲的学生打开了大学留学的大门,希望这些学生在这里学习西方价值体系后,回到本国抵制红色思想。这个为了同化异己而打开的留学之门,是后来如今大规模亚洲留学生来澳的开始。亚洲学生的到来也开始慢慢影响着澳洲白人民众对于亚洲人的看法,他们看到的是一群彬彬有礼,受过良好教育的亚洲青年,这种人与人的直接接触、相互了解也为后续的改革更添一股向前的动力。

  • 十磅移民

在整个50年代,有近100万欧洲移民涌入澳大利亚,其中一半以上还是英国人,英国政府依然继续通过移民支持维系着与澳洲的特殊关系,澳洲执政的白人精英们也渴望源源不断的“优等”英国人能够继续给白澳政策提供补给。其中,有个非常有名的”十磅移民”计划 (‘Ten pound Poms’),英国申请人只需要支付10英磅(现在换成澳币也就是16刀左右,87块人民币都不到),就可以申请去澳洲,这一计划为澳洲又带了数十万计的英国白人,白澳政策似乎生命力依旧顽强。

  • 改革的呼声与南希事件

可随着学生群体的对于种族平等问题的呼吁,世界范围内人权运动的兴起,澳洲各党派内部也开始有开明的年轻势力加入,对于改革移民歧视政策的呼声越来越大,民间的支持和反对的势力开始拉锯较量。

就在调侃政府只会“keep budget tight, keep Australia white”的歌声中, 一个小女孩的事件成为舆论开始讨伐白澳政策的情感爆发点。1964年,斐济小女孩南希,在她父母被遣送回斐济后,和她的哥哥姐姐生活在一起。根据当时的法律,南希也面临着遣返。此时已经在澳洲取得合法身份的南希的姐姐,不忍心年仅5岁的小南希被送回贫苦的斐济,希望能够按程序收养南希,并开始发动宣传,利用媒体呼吁将南希留在澳洲。可这样的呼呼也反倒激怒当时的移民部长,他认为这样的特例会削弱政府的移民控制立场,因此强硬表示南希必须被遣返出境。当时著名的人权运动领袖珀金斯(被誉为澳洲马丁路德金)也积极参与到抗议遣返南希的活动中,使得事情愈演愈烈,引起更多的关注。虽然最后的努力没有成功,南希还是被迫返回了斐济,人们开始反思这样的移民政策与程序无关,只关于肤色,这一事件的报道与讨论揭开了废除白澳制度的序幕。

  • 白澳的废除与难民政策

而真正实质性的变革始于澳洲大党—工党,对于写入党纲的白澳政策的推翻,在年轻势力的改革要求和社会舆论的倾斜下,改革势在必行,就连毕生守护白澳政策的一些党内大佬,也不得不同意废除白澳政策的纲领。

1972年,惠特拉领导的工党重现掌握国家权利后,正式宣布白澳政策在政府层面上的废除,并承诺进行全面移民政策改革。作为多年前象征性事件的主角南希,在此时被获准重回澳大利亚。

1975年起,大批越战、柬埔寨难民逃离战火,澳大利亚政府在接纳亚洲难民上相对包容的态度, 给实行了七十余年的白澳政策画上了句号。一个拥抱不同肤色、更加包容的澳洲移民时代到来了。

  • 一个欢迎移民的国度

后续无论是哪个执政党,都将移民作为澳洲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移民政策上虽然根据各个时期有所调整,但对于国籍、人种、出身以不再持有偏见,并在法律层面上保证移民的平等权益。

今天的澳洲是一个典型意义的移民国家,28%的人口为海外出生的移民,来自全世界各个角落的人在此和睦相处,组成一个公认的移民理想社会。很难想象现在这么讨人喜欢的澳洲,曾经长期因为限制移民政策而臭名昭著。现在这么人道至上的澳洲政府,曾经弄得无数家庭妻离子散。现在这么多元的澳洲,曾是白人至上的隔绝社会。

*原文由Newstars纽星达教育移民提供

开始讨论

Region 中文
回到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