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抒情又可爱的绘画和自画像,就好像感觉画中的模特即将从某个巴黎人家的石门里或某一场社交舞会走出来一样新鲜。但是,很少有澳大利亚人知道这位艺术家休·拉姆齐(Hugh Ramsay)的名字。
16岁那年,他以非常出色的成绩进入了墨尔本的国家美术学校(National Gallery School)。当时的他年纪很小,就去了巴黎,并在那里近乎狂热的工作着,就好像想要在短短的几年中就完成一生的全部画作一样。不知是不是命运再跟他开玩笑,28岁那年,他死于结核病。
现在,堪培拉人将有机会体验休·拉姆齐(Hugh Ramsay)全部艺术生涯的作品,这次展览是对他一生创作的作品的回顾,也是25年来首次在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Australia)进行展览。
这次的回顾展包含了休·拉姆齐(Hugh Ramsay)的85余幅作品,种类包括绘画、素描和写生簿,还有与休·拉姆齐(Hugh Ramsay)同名记录了他一生的艺术传奇,还精选了一些从未在回顾展做过展出的艺术作品。
全身肖像画呼应了在世纪之交,巴黎画家们非常喜欢的一位画家,委拉斯开姿(Velazquez)的作品。在他杂乱无章的工作室里,拉姆齐(Ramsay)痴迷地创作着自己的作品,还可以看到,画布的背面和半卷的颜料管。
有这样一幅肖像画,是姐姐杰西(Jessie)带着她的布娃娃,像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的眼神从画布内看向画框外。这幅内莉·梅尔巴夫人(Dame Nellie Melba)的侄女的画像放在一幅巨大的作品旁,这幅作品描绘着一匹肌肉发达的马和一个衣着优雅的年轻人,这个人是拉姆齐(Ramsay)的医生的儿子,医生正在给他治疗结核病。
最后,一眼就能看到的澳大利亚伟大的杰作,《白衣两个女孩》。画中是身穿着长长的宴会礼服的俩姐妹,她们俩斜靠在椅子上,可以感觉到她们因为应付社交和需要面对的任务而折磨的精疲力尽。她们要找到一个合适还负责的丈夫。扔掉的一只手套,还有疲惫的姿势,暴露了她们当下的心情。
展览里还有一些自画像,节省了模特的费用。
NGA澳大利亚艺术总监兼休·拉姆齐(Hugh Ramsay)展览的策展人,黛博拉·哈特(Deborah Hart)说:“本次展览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让休·拉姆齐(Hugh Ramsay)的杰出艺术成就能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
“从他早期在艺术学校的时候起,拉姆齐(Ramsay)就因为他精湛、令人难以置信的技巧而受到同行的钦佩和尊重,但是他那值得沉思的肖像画和对人物的研究,理应让更多的观众感受到。”
拉姆齐(Ramsay)出生于格拉斯哥(Glasgow),很小的时候搬到墨尔本,少年时就在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学习,然后在20世纪初前往法国。在那里,他受到了著名肖像画家约翰·辛格·萨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和詹姆斯·麦克尼尔·惠斯勒(James McNeill Whistler)等人的鼓舞和启发。
NGA的总监尼克·米茨维奇(Nick Mitzevich)说:“正是这种真实性和他给自己设置的高要求,让拉姆齐(Ramsay)绘制出了引人注目的、凄美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在当时就广受好评,并且一直到现在依然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
展览的举办得益于包括拉姆齐家族在内,还有全国各地私人及公共艺术收藏品的支持。
米兹维奇先生(Mr Mitzevich)说:“拉姆齐(Ramsay)家族非常大方并乐意出借展出作品。” “他们送给拉姆齐档案馆的礼物让我们对艺术家的生活和工作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给展览有了更多的启发和思考,还原了更多角度的休·拉姆齐(Hugh Ramsay)。”
在11月30日的一系列讲座中,艺术爱好者可以了解有关休·拉姆齐(Hugh Ramsay)及其作品的更多信息。这些演讲嘉宾包括休·拉姆齐(Hugh Ramsay)的曾侄女和传记作家帕特里夏·富勒顿(Patricia Fullerton)以及展览策展人黛博拉·哈特(Deborah Hart)。展览巡回演出还在周末和公共假期的上午11:30举行,使观众有机会更深入地研究这些作品。
休·拉姆齐(Hugh Ramsay)的展览在NGA的2020年计划宣布之后到来,届时还能看到从伦敦国家美术馆的作品来到堪培拉。波提切利(Botticelli)和梵高(Van Gogh)的作品的到来将是一个非常诱人的艺术展出计划,其中包括《知道我的名字:1900年至今的澳大利亚女画家》(Know My Name: Australian Women Artists 1900 to Now)还有热气球作品Skywhale。
休·拉姆齐(Hugh Ramsay)的作品展将于2019年11月30日-2020年3月29日在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NGA)展出。入场免费。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nga.gov.au。
Original Article published by Hayden Fritzlaff on The RiotACT.